魯隱公,魯國第十四任國君,魯惠公之子,名息姑,在位時間十一年。
魯隱公元年,即公元前七二二年,這一年是《春秋》記載的第一年。
三月,魯隱公與邾儀父(邾安公)在蔑地(魯邑,今山東泗水東)會盟。
五月,費伯(魯懿公之孫,費姓與郎姓的始祖之一)率軍占領(lǐng)郎城,這不是隱公的命令,但隱公同樣沒有對此有所表示,算是默認(rèn),《春秋》沒有記載這件事,這是因為費伯沒有得到隱公的命令,違禮。
七月,周平王派遣宰咺(xuān)到魯國送來魯惠公的吊喪禮品,但是這個時候魯惠公已經(jīng)下葬了,周王室送得有些遲了,同時仲子這個時候還沒有死呢。
根據(jù)周禮,諸侯死后五個月下葬,同盟的諸侯都應(yīng)該來參加葬禮,而向死者贈送東西沒有趕上下葬,向生者贈送有關(guān)喪事的物品,這都是違禮的。
所以,周王室的這個行為可以說是讓人十分看不懂,尤其魯國不是一般的諸侯國,對周禮最是在意。
于是,《春秋》記載這件事的時候,哪怕人是周平王派來的,也直接稱呼宰咺的名字,這是認(rèn)為周王室失禮了。
九月,魯隱公與宋國講和,在宿地與宋國結(jié)盟。
十月,魯國改葬魯惠公,這是因為當(dāng)初藏魯惠公的時候,魯國正與宋國打戰(zhàn),太子允又太年幼,所以魯惠公的葬禮并不完備。
而魯隱公雖然是事實上的國君,但是卻不能以喪禮的主持者到場,因為太子允才是魯惠公合法的繼承人,所以,《春秋》同樣沒有記載這件事情,這是對魯隱公的尊重。
衛(wèi)桓公到魯國來參加葬禮,但是沒有見魯隱公,《春秋》同樣沒有記載,也是對魯隱公的尊重。
鄭國發(fā)生叛亂(共叔段之亂),鄭國與虢國率領(lǐng)周天子的軍隊攻打衛(wèi)國,同時請求邾國出兵,邾國國君便派人私下里希望公子豫一同出兵,公子豫詢問了魯隱公,但魯隱公沒有同意,可公子豫還是出兵討伐衛(wèi)國了,與邾國、鄭國在冀地會盟。
《春秋》因為這沒有得到魯隱公的同意,便也沒有記載這件事情。
魯國新建南門,但這不是魯隱公的命令,《春秋》同樣沒有記載。
十二月,祭伯(祭國國君,周公旦第五子為初代國君)到魯國來,但并不是奉了周王的命令。
公子益師(魯孝公之子,字眾父)去世,但是魯隱公沒有參加小斂(舊時喪禮,為死者沐浴、穿衣、覆衾的禮節(jié)),所以《春秋》沒有記載公子益師去世的具體日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