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幕降臨,蘇軾拖著疲憊的身子返回家中。當(dāng)年他做通判時,這座宅子是知州陳襄住著,他經(jīng)常來拜訪,對此再熟悉不過。雖然過了十五年,但一切還是從前的模樣。
蘇軾頂著月色在院內(nèi)徐步前行,王閏之等人正要前往飯廳去,見蘇軾回來了,笑道:“來得早,不如來得巧。飯快好了,走,去吃飯吧?!?p> 蘇軾以為大家在等他吃飯,道:“不是說了嗎,以后我處理公務(wù)回來晚了,就不要等我吃飯,怎么今天又等我?”
王閏之笑道:“我要說我們沒等你吃飯,你會不會很失望?”
蘇軾一邊和大家朝飯廳走去,一邊笑道:“那有什么失望的,給我剩點就是了。那你們?yōu)楹维F(xiàn)在才吃?”
王閏之道:“家中沒水,家仆出去買水買了一下午。”
蘇軾震驚道:“買水?”
王閏之生氣道:“是啊,第一次聽說吃水還要買!而且七八錢才能買一斛!”
蘇軾心存疑惑,道:“城里不是有七口井嗎,當(dāng)年我和陳大人還帶人治理過……”說到此,他腦中閃過一個震驚的想法,難道七口井又堵了,歷任官員一不挖掘新井,二不治理舊井。他試探性地問道,“不會七口井又堵了吧!”
王閏之道:“真的堵了!”
杭州城原有六口井,是唐朝李泌任杭州刺史時所鑿,分別為相國井、西井、金牛池、方井、白龜池、小方井。六井全部堵塞后,嘉佑年間,知州沈遘又鑿了一口南井來彌補六井供水不足的問題,為紀念沈遘,南井又名沈公井。全城那么多百姓,沈公井很難供給百姓用水,于是蘇軾任通判的時候,知州陳襄和他派人四處打聽得知仲文、子珪二僧擅長治井,遂請來兩人幫忙治理六井,子珪又帶來了他的徒弟如正、思坦一同參與治理。
蘇軾沒想到自己離開十五年,歷任知州、通判不知維護,竟然讓七口井全部堵了而坐視不理,實在讓人寒心。他嘆息一聲,對王閏之等人道:“大家再堅持一段時間吧,我明天就差人去尋找當(dāng)年參與治井的四僧再來衙門一趟,共商治井之事。”
王朝云道:“已經(jīng)過去十五年了,還能找到他們嗎?”蘇軾道:“盡力吧。”
數(shù)日后。
蘇軾派衙役四處尋找仲文、子珪、如正、思坦四僧,一番打聽下來,這些年參與治井的僧人們只剩七十歲高齡的子珪還活著,其他三人皆已圓寂。于是,蘇軾命人將子珪請到衙門商議治理七井。
翌日。
年邁的子珪被請到衙門,令人震驚的是他雖然已七十歲,但精力不衰。蘇軾請其就坐,兩人寒暄片刻后,蘇軾問道:“六井始建于唐朝,年代過久,經(jīng)常堵塞也算正常??缮蚬畯慕ǔ傻浆F(xiàn)在也就十幾年,為什么又堵了呢?”
子珪道:“熙寧年間雖然已經(jīng)修好,然而當(dāng)時以竹為管,易致?lián)p壞?!?p> 蘇軾想著等自己任期結(jié)束,此生恐怕再難調(diào)回杭州,萬一將來堵了,知州通判不管,百姓又要為飲水發(fā)愁,這次治理需得一勞永逸才是,于是問道:“可有長久之法?”
子珪道:“如作長久計,可將瓦筒裝入石槽,底蓋堅固厚實,錮捍周密,水既足夠用,還永遠不會損壞?!?p> 蘇軾道:“如此甚好,那就有勞子珪禪師設(shè)計周密,我好安排人動工?!?p> 子珪點點頭,道:“我即可就繪制圖紙。”
子珪設(shè)計好施工圖,蘇軾開始調(diào)派人手治理七井,百姓聞訊后奔走相告,感激不已……
隨后的日子,蘇軾相繼收到其他六州關(guān)于災(zāi)情的匯報信函,他發(fā)現(xiàn)兩浙西路七個州的旱災(zāi)比自己想象中的還要嚴重,于是抗災(zāi)又成了蘇軾繼修井后的另一大難題。
就這樣,蘇軾每天早出外歸,不是在衙門處理本州的各項公事,就是在各地走訪,實地考察百姓生活情況,及杭州及兩浙西路存在的各種問題,亦或是查看七口井的治理情況。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及時找尋解決辦法,需要朝廷幫忙的,則上書啟奏,索要物資或者革除一些不良政策。
日子一天天過去,不知不覺已至已至八月……
一天。
蘇軾正在視察七口井的治理情況,忽然一名衙役匆匆來報:“蘇大人,大事不好了,鼓角樓塌了!”
蘇軾震驚道:“可有傷亡?”
衙役道:“壓死鼓角匠一家四口,內(nèi)有孕婦一人。”
蘇軾心痛不已,覺得再這樣下去早晚還會出現(xiàn)傷亡,必須修繕一下了,于是他回到衙門差人統(tǒng)計城中到底有多少需要修繕的建筑。
于此同時,蘇轍與趙君錫一同被任命為賀遼生辰使,出使遼國。
九月。
蘇軾收到了蘇轍的書信,于是作《送子由使契丹》送之。(契丹建國后,國號從契丹改成遼,后來又改成契丹,再后來又改成遼,今年正好屬于國號為遼的期間)
與此同時,歐陽靜的祖母薛夫人病逝于汴京,蘇軾一家收到信后悲痛異常。
經(jīng)過了半個多月的統(tǒng)計,蘇軾發(fā)現(xiàn)需要修繕的地方非常之多,數(shù)量驚人程度遠超他的預(yù)期。于是他又挑選出一些損壞比較嚴重的建筑,實地走訪了一下,最終選出官舍、城門樓、櫓倉庫等二十七處損壞非常嚴重的建筑,準備修繕。修繕必須給朝廷要錢,他估算了一下,只修這二十七處竟然需要四萬余貫錢。
人命關(guān)天,蘇軾再度向朝廷上書《乞賜度牒修廟宇狀》乞求朝廷撥款修繕。(一道度牒可以換一百七十貫錢)
時光飛逝,秋去冬來,不知不覺已至十月……
在子珪的幫助下,沈公井已徹底疏通,百姓再也不用花錢買水了。而六井之所以還在施工中,是因為蘇軾發(fā)現(xiàn)城外軍營的將士們也飲水困難,在子珪的建議下,蘇軾決定引六井的水至仁和門外,在威果、雄節(jié)等指揮五營之間,再造兩口井,以解決將士們的飲水問題。
這天。
蘇軾處理完衙門的公務(wù),準備出城看下工程情況。
馬車緩緩行進在街道上,蘇軾掀開窗簾觀察沿街商鋪的情況,無意中一個熟悉的身影映入眼簾,他輕喚了聲:“老杜?”
廚子老杜聞聲望去,見是蘇軾坐在不遠處的馬車上,快不上前,問道:“官人,您這是又要去哪兒視察嗎?”
蘇軾道:“嗯,去城外看看。你要去哪兒?”
老杜道:“我去買點米。”
因為米很沉,老杜平時一般都是就近采買,很少見他走這么遠。蘇軾疑惑道:“為何舍近求遠?”
老杜道:“我聽說這附近有家米店賣的米便宜,我就過來看看?!?p> 蘇軾知道因為旱災(zāi),城中物價上漲,老杜想省點錢也算正常,不過此地距離官舍太遠,著實不便。蘇軾關(guān)心道:“反正也差不了多少錢,以后還是就近買吧。”
老杜道:“哪呀!差得多!城中大多數(shù)地方的米已經(jīng)漲到九十錢一斗了!”
蘇軾震驚道:“什么!九十錢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