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路不通,棧道難渡。
普恒朝周圍瞧上一眼,鋪路的木板條兒都讓人剝了去,棧道兩端相距只怕是有個三兩丈的遠(yuǎn)近,只消這么一條棧道,縱是千軍萬馬也登不上。
看到此處,大和尚卻是暗自搖搖頭,覺得這樣的所謂防守實在是不明智。
棧道本不算結(jié)實,大和尚拿腳踏一踏、試一試,若是輕靈多變的身法自然是好說,可若是像他這般走得是‘以力破巧’的路數(shù),便只能干瞪著兩只眼睛,半分本事也使不出。
大和尚不知怎得抽出一條纖細(xì)修長的麻繩,將那包頭棍子往自己背上牢牢一系,連帶著甚么布囊、雜物也一應(yīng)束在上頭,待到這一身行頭都拾掇利落了,大和尚的眼神也就瞄上了一旁的巖壁。
所謂棧道,便是依山傍水,順著懸崖峭壁修建的道路,因是在懸崖絕壁之上鑿孔架木而得名。
棧道難修難筑,卻極好損害,拋開別的不談,單單是多年風(fēng)刮雨淋的也是極大的麻煩。
不過既然是棧道,便逃不開這沿壁修筑的路數(shù),也逃不開鑿孔架木的技法。
大和尚緩緩踱步,一雙芒鞋穩(wěn)穩(wěn)當(dāng)當(dāng),人走得自然是正當(dāng),路走得卻非正途。
這腳實落落地踏下去,便好似一柄大斧頭斜著朝那巖壁砍下去,每一步落在巖壁之上,便要在那巖壁上開一道豁口。
十余步,便是十余尺。
百余步,便是百余尺。
再回首,卻看得那結(jié)結(jié)實實的巖壁上布滿了坑坑洼洼的豁口,每一步應(yīng)當(dāng)都踏得極深,深到這一個豁口便好似一道鑿孔,若是再架上百十根橫木,倒也能作一段棧道來用。
再往上,便要臨近那一道高墻,目光流轉(zhuǎn),卻見那高墻四周多有根植,約莫每距兩丈長短,便要載上世柳一株,而當(dāng)中央的一對最高最挺拔的柳木之間,卻是兩丈寬的大門。
門乃迎客,未設(shè)門庭。
這門框修的不算講究,最尋常的下等毛料子,也沒怎么裝飾,只是拿著鐵錐胡亂鑿了幾個不像樣的花飾,從上到下都透露出一股子窮酸味道。
入了門庭,左右各是兩條回廊,尋常的木料配上糊弄似得裝飾,雖說這依山而建的道觀從外面看起來還像是那么回事,可這真要進來了卻是到處瞧見的都是寒酸。
宅邸格局簡單明了,左邊那道兒是通向大廳,右面那一條卻是進入后堂的居室,甚至無需差人來帶路,回廊曲折而上,每每走過十步便能看到一塊方方正正的匾牌,各方行走路徑寫得一清二楚。
回廊盡頭,赫然中斷,一面五丈高三丈寬的牌坊當(dāng)中而立,整塊牌坊乃是取用了上好的大理石雕琢而成,中間書著三個楷字。
曰:‘太清觀’!
牌坊后頭便是石階,勝雪般潔白的石階足足有數(shù)十道,每一根石階都雕琢得極為精致,上面甚至還細(xì)細(xì)刻上一條條華美的云紋。
此等氣勢,再配上那山間霧嵐相襯,哪里像是人間俗世,倒像是仙家所居之地。
只是遠(yuǎn)遠(yuǎn)瞧上一眼,便曉得這里哪怕是一條石階也作價不菲,每一寸都可謂是極近華美,非鬼斧神工不可與之相配。
“小僧還在兀自生疑,只道這道觀竟然如此窮酸,原來是將這金銀財資花在這么個地方?!?p> 普恒踱步踏上石階,一連登頂,卻見這石階連著一段空蕩蕩的蹚場兒,中央擺著一墩三足青銅大鼎,兩側(cè)各自有著一棟建筑,此刻天色早已放晴放亮,四下卻不見半個道士出來行走。
迎面往前十余丈,便是這道觀的大殿。
說來也是緣法,當(dāng)年佛法東渡之際,天下釋道僧客約定俗成,每到一處開廟建寺,格局布置多有規(guī)矩。
就好似每家的寺廟都要建上一座‘大雄寶殿’,這每家道觀也非得說供上這么一座‘三清殿’,若是不建,那便是日后同其他同行打個照面,那都是抬不起頭的。
時序過遷,任憑你這道觀或窮或富,三清殿必然要建的極為華美,只因這里面供奉的卻是道家至高無上的三清祖師,只因這三清殿便是道家的門面。
近上一觀,便見那一棟極近巍峨的建筑,清一色白磚砌成,宮殿似得浮雕花飾,一眼望去卻看到萬千氣象。
卻說這三清殿前還又鋪設(shè)了七節(jié)石階,普恒每踏上一節(jié),便能看得更是清晰,那紋絡(luò)格局也更是明了。
這三清殿的建筑之巧妙可謂令人瞪目結(jié)舌,每一塊磚石的疊合都有巧奪天工之巧妙,遠(yuǎn)遠(yuǎn)望過去還瞧不出甚么,但湊近了去瞧,這大殿的每一寸都能讓人發(fā)覺其驚人之處。
三清殿的正門虛掩著,屋外還是一片雪白,這般一塵不染的環(huán)境同周遭寂寥無人的景象搭配起來倒是有些諷刺。
輕輕掂一掂腳,普恒的腳上踏著芒鞋,塵土染在芒鞋上,每一步都在這潔白的地板上留下沾滿灰塵的腳印。
推開正門,普恒的眼睛不自然地瞇了一下,雖然只是短暫的剎那,卻引起了這位武僧的注意。
只是,預(yù)想之中的殺機并未到來。
站進大殿之內(nèi),普恒的雙眼早已恢復(fù),只是第一眼,他的目光就將那位盤膝端坐在蒲團之上的老人牢牢得捕獲,他有自信可以看清他的任何動作,并在剎那間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門外陽光燦爛,但這空闊干凈的大殿之中卻極為陰沉,所有窗戶都讓簾布仔仔細(xì)細(xì)的擋住了,正是這剎那間的明暗交替,反倒是讓自己感到不適進而短暫失明。
普恒剛剛進門,便轉(zhuǎn)過身去,輕輕將這殿門關(guān)閉,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這位老道人。
無論是誰忽然間看到自己本應(yīng)該除去的一個人居然是這樣一位雪鬢霜鬟的老人,臉色難免都會有所改變。
幸好這位老人并沒有看他的想法,更不會注意到他的臉色,只是很平常地伸手虛引道:“請坐吧。”
普恒站在他面前,他面前又?jǐn)[著一個蒲團,大和尚搭上眼瞧一瞧,卻見那老道士盤坐在自己那個蒲團之上,一身素白衣衫纏著一條金絲錦縷的束腰帶子。
他年輕時應(yīng)當(dāng)是個極為俊美的男子。
普恒將提棒布囊朝旁邊一擺,輕輕盤膝往那蒲團上坐下,一雙眼睛自始至終也沒有離開過這位老道士。
“你就不想知曉老朽的名諱?”
老道士沒有睜眼,反倒是極為平和地笑言道:“按照道上的規(guī)矩,總是要逢人問上一句名諱的,這位佛爺怕是頭一回當(dāng)差吧?”
老道士的聲音極為平和,卻偏偏說著這般揶揄的話,每個字都仿佛是在與自己那位同輩好友喝酒逗趣,半點慌張也見不到。
普恒的臉繃得很緊,道:“那還請教大師名諱幾何?”
“錯了錯了,”老道士又糾正說:“老朽一介出家之人,自然是只有道號而不得俗名,你當(dāng)問詢老朽道號幾何才是呢?!?p> 普恒頭一回遇上這樣的滾刀肉,全身的筋肉雖然都已經(jīng)繃緊,偏偏自己內(nèi)心卻是軟了下來。無奈,普恒只得再問一遍,道:“那還請教大師道號幾何?”
老道士面色一凝,似乎是看到了甚么極為奇怪的事情,咋舌疑道:“老朽在這三陽郡城修煉數(shù)十載,你竟然不識得老夫?”
不等普恒回話,他又作恍然大悟之狀,道:“想來小友應(yīng)當(dāng)不是本地人,老朽的名聲雖說不算大,但在這三陽郡里還是有幾番威望的?!?p> 隨即,這老道士對普恒愈發(fā)陰沉的面容置若罔聞,反倒是饒有興趣地自夸道:“這也算不得老朽在此倚老賣老,只是放眼潭州道門,老朽還能舔著臉說自己算是一個人物?!?p> “小友許是不識,老朽的輩分尚擺在這地方,”
老道士接著說:“就說那近些年聲名鵲起的玉曉劍俠蔣宣政,他也不過是宣字輩弟子,老頭子卻是和字輩的老前輩,便是他那位師父神霄子也比老朽要低上兩輩,遇上了還要與我言一句‘前輩’,還有說吶……”
一桿包頭棍棒輕輕顫動,每一次揮舞都帶起呼嘯的風(fēng)聲。
老道士訕訕一笑,卻是安安穩(wěn)穩(wěn)收住了嘴。
“同老前輩相談甚歡,尚不知前輩道號,實為慚愧,還望賜教?!?p> 一根提棒往那石板地上一杵,那上好的白石磚被迸出幾道裂痕,再松手,卻見那提棒穩(wěn)穩(wěn)當(dāng)當(dāng)插在地上,想來便是用手去推也不會輕易挪動。
普恒這一句‘前輩’咬得很死,好大的光亮腦袋上都已有青筋暴起,他自知自己今日要做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,但他還是安慰自己說這是為了大義,如今這老人一通滾刀肉似得胡鬧,更是讓他心里的那根弦繃得極緊。
老道人笑了,褶皺似得皮膚在這一笑顏間緩緩舒張,他嘆了一口氣,在這一聲嘆息之中,他仿佛不是坐在蒲團之上的老人,而是一個站在他的面前的、腰板挺直的青年才俊。
他將身體稍稍朝前湊湊,用一種比剛才更為平和的聲音說:“想來你尚且不知這山的名頭,這里早在一百七十年前便更名為太清山了?!?p> 他似乎又要嘮叨什么了,但現(xiàn)在普恒反倒不覺得急躁,也饒有興趣地盤坐在蒲團上,沒有半分抗拒得聽著老人絮絮叨叨的話語。
“你可能也不知道,早在兩百年前,這座山上便有了一座道觀,人們稱之為太清觀?!?p> 老道士的聲音之中多出幾番苦澀,卻也只是強撐著說道:“只可惜如今這座太清觀應(yīng)該是留不住了?!?p> “說得沒差?!?p> 普恒附和一句,卻也沒有接著說下去的想法,干脆等著這位老人,作一位傾聽者總好過作一個傾訴者。
老人接著說:“太清觀的觀主自然是太清子,但這名頭太過駭然,冒犯了太清圣人的名諱,故而改為邰慶子?!?p> 說到這里,他卻又朝著自己鼻尖微微一指,仿佛就是在示意普恒,這位所謂的邰慶子便是指自己。
然后,他笑了。
普恒的臉色,卻變了。
只因他說了一句……
“普恒小友莫要急躁,你要尋得太清紅云便在此處。”